• <b>草莓根腐病</b>

    草莓根腐病

    草莓根腐病(慢性) 草莓根腐病(急性) 草莓根腐病 【 主要特征 】: 症状: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只侵害草莓,春、秋两季,适逢土壤潮湿,真菌从根的顶端侵入后,向根心发展,使中心柱变为红褐色,这是该病最明显的特征。严重时根变为黑褐色而腐烂。地上部先由基部叶的边缘开

  • <b>草莓细菌性叶斑病</b>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 主要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初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片,渐变为淡红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菌脓,干燥后呈一薄膜。因此,叶片常干缩破碎,严重的生长点变黑枯死,叶柄、匍匐茎、花

  • <b>草莓病毒病</b>

    草莓病毒病

    草莓病毒病 草莓病毒病 【 主要特征 】:症状 多表现为斑驳、黄边、皱叶、镶脉等类型。大部分草莓病毒具有潜伏侵染特性,一种类型侵染症状多不明显,发病多是两种或几种类型复合侵染引起。表现为植株矮化、或黄化,叶片上出现黄白色、不规则的腿绿斑纹,小叶伴有轻度扭

  • <b>草莓枯萎病</b>

    草莓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 【 主要特征 】:病原FusarumoxysporiumSchl.f.sp.fragariaeWinksetWillams,为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科的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

  • 草莓(大斑叶点霉)褐斑病

    草莓(大斑叶点霉)褐斑病 草莓(大斑叶点霉)褐斑病 【 病害原因 】: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大斑叶点霉。分生孢子器球形,具孔口,黑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较尖钝,并各具一油点,单胞,无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暖多湿天气或栽植过密,田间湿度大发病重。 【 主要特征 】: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至灰褐色,病部生有很多小黑粒点,严重时叶片变黄后干枯。 江苏省农业信息中心 【 防治方法 】: 喷药保护田

  • 草莓蛇眼病

    草莓蛇眼病 草莓蛇眼病 【 危害特点 】:草莓蛇眼病又称草莓白斑

  • 草莓褐斑病

    草莓褐斑病 草莓褐斑病 【 危害特点】: 主要为叶片。 【 病害原因 】:该病害由真菌引起。病菌主要在病叶组织内或随病株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越冬后的病菌借雨水溅射进行侵染,使病害逐步蔓延扩大。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中旬后逐渐扩展,5月下旬至6月进入盛发期,7月下旬后,遇高温干旱,病情受抑,但如遇温暖多湿,特别是时晴时雨反复出现,病情又扩展。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上海早、宝交早、华东10号等。 (2)清除侵染来源栽植前摘除种苗上的病叶,并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

  • 草莓疫霉果腐病

    草莓疫霉果腐病 草莓疫霉果腐病 【 主要特征 】:草莓疫霉果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可染

  • 草莓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病茎和病叶) 草莓炭疽病(叶病) 【 主要特征 】:为害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匍匐茎和叶片,花和果实也可染病,发病适宜温度为30℃左右,属典型的高温病害。发病症状可分为局部病斑和整株萎蔫两种,匍匐茎和叶柄发病时,发生近黑色的长圆形局部病斑,病斑呈溃疡状,凹陷,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肉色霉菌。整株萎蔫型病株在发病初期只有1~2片幼叶白天萎蔫下垂,傍晚恢复,但几天后即枯死,无病新叶保持绿色不畸形,枯死株茎部由外到内逐渐变成褐色,只有维管束不变色。 【 病害原因 】:致病菌属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的草莓炭疽菌。病菌随被害残体在土

  • 草莓(终极腐霉)烂果病

    草莓(终极腐霉)烂果病 草莓(终极腐霉)烂果病 【 为害特点 】:腐霉是世界性分布的土壤真菌,腐生能力很强,可以侵害150多种瓜果作物的根部和幼苗引起烂种、猝倒、立枯、烂根和烂果,主要为害近地面的果实和根。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已是草莓烂根和烂果病害中的常见种类之一,局部田块可以造成重大损失。 【 主要特征 】:菌丝发达,有分枝,无分隔。菌丝生长适温28℃~36℃,终极腐霉侵害根和果实,根部染病后变黑腐烂,轻则地上部萎蔫,重则全株枯死。贴地果和近地面果实容易发病,病部初呈水渍状,熟果病部略褐色后常呈现微紫色,病果软腐略具弹性,果面长满浓

  • 草莓青枯病

    草莓青枯病 草莓青枯病 【 主要特征 】:症状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最初发病时下位叶12片凋萎,叶柄下垂如烫伤状,烈日下更为严重。夜间可恢复,发病数天后整株枯死。根系外表无明显症状,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有明显褐化现象。生育期间发病甚少,一直到草莓采收末期,青枯现象才再度出现。 【 发病规律 】: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0.5~0.8)微米,极生鞭毛13根;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

  • 草莓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叶片发病) 草莓灰霉病(果实发病) 草莓灰霉病 【 主要特征 】:草莓灰霉病又叫腐烂病,温室及露地栽培均易发生,直接为害花器和果实,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为害症状 ,草霉灰霉病先侵染小果,然后沿果梗蔓延至花序,使整个花序干腐枯死;果实受侵,果面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块,后变暗褐色,组织软腐,香味消失。生长期感病的果实,采收后仍能继续腐烂。 【 病害原因 】:草莓灰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病菌在被害植株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形成孢子,随风扩散蔓延。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摄氏度,最低4摄氏度,最高30~32摄氏度;分生孢子

  • 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 【 主要特征 】: 草莓白粉病是露地和保护地草莓的重要病害,防治不当会造成严重为害。草莓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蕾、果实、果柄等。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发生白色丝状菌丝,然后形成白粉状,为害严重时叶缘向上卷起,焦枯,花瓣受害变为红色,果实受害后果面覆盖白色粉状物,膨大停止,着色不良。 【 病害原因 】:发病规律 在气温20 ℃以下,湿度在60%以上时发病较重,但遇过分干旱也易发生。草莓白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病菌可在植株上全年寄生,条件适宜时即可发

  • 草莓丝核菌芽枯病

    草莓丝核菌芽枯病(花枯症状) 草莓丝核菌芽枯病(幼叶枯萎) 草莓丝核菌芽枯病 【 主要特征 】 病菌从植株近地面处先侵染,使芽和蕾失去生机,出现青枯或猝倒,变黑褐色枯死。侵染到叶柄基部时,叶呈垂倒状。病株叶和果都少,严重时全株枯死。 主要为害蕾、新芽、托叶和叶柄基部。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托叶和叶柄基部染病叶倒垂,果数和叶减少,在叶片和花萼上产生褐斑,形成畸形叶或果,后期易遭灰霉菌寄生,该病表面产生白色至浅褐色蛛丝状霉,别于灰霉

  • 草莓角斑病菌

    草莓角斑病菌 草莓角斑病菌 【 为害特点 】:在叶片最细的叶脉之间出现多角、具有光泽的l~4mm大小的水浸状病斑,早期病斑只能在叶片背面看到,对光时呈透明的圆点。两周后斑点扩大、合并,在叶片正面也能看到水浸状的红褐色角斑。菌液流出后遇到干燥天气,病斑上因形成胶状膜,而常有光泽。病斑通常是沿着初生的次生叶扩展。病死组织脱落,使叶片形成许多洞孔。 在发病最严重的情况下,解剖病枝顶部,其内部组织的变化和症状常常是局部水浸状。 【 主要特征 】: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期出现暗紫褐色多角形病斑,扩大后变为灰褐色,边缘色深,后期

  • 草莓斑驳病

    【草莓斑驳病为害症状】: 当植株被病毒复合侵染时才表现出症状,即草莓皱缩病毒与卓莓斑驳病毒复合侵染时,在栽培品种的植株上才表现出皱缩症状。草莓斑驳病毒与草莓轻型黄边病毒复合侵染植株时,栽培品种表现出叶片褪绿或黄边、植株矮化、果小而少等综合症状。 【草莓斑驳病传播途径】: 草莓斑驳病毒通过蚜虫进行传播。据世界报道,传播此类病毒的蚜虫有12种,主要有钉毛蚜、托马斯毛管蚜和小毛管蚜等。 【草莓斑驳病防治方法】: 生产上要加强管理,栽植无病毒苗,及时清理园地,及时摘除病虫叶和老叶,并将其清理出园外,挖坑深埋;可使用药剂防治蚜虫,

  • 草莓V型褐斑病

    草莓V型褐斑病 草莓V型褐斑病 【 主要特征 】: 为害叶片和果实。老叶染病初生紫褐色小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四周暗绿色至黄绿色,嫩叶发病从叶顶开始,沿中央主脉向叶基作V字形或U字形扩展,病斑褐色,四周浓褐色,病斑上常现轮纹,后期病部密生黑褐色小粒点,严重时全叶枯死,该病与轮斑病相似,需检视病原进行区别。 【 病害原因 】: 称草莓日规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壳常在土壤中形成,子囊孢子长纺锤形,双胞无色。无性态为Zythia fragariae Laib.称草莓鲜壳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生于叶面,聚生或散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

  • 草莓革腐病

    【草莓革腐病为害症状】: 草莓革腐病是危害草莓果实的主要病害。幼果期开始发病,病部呈褐色至深褐色,以后整个果实变褐,呈皮革状,果实不再膨大。成熟果实被害后,病部呈紫红色至紫色,较正常果颜色深,后期整个果实变成淡紫色或紫色,表面皱缩,无光泽,有弹性,果肉变褐且革质化,有苦味,后期干硬成为僵果。 【草莓革腐病发病规律】: 该病属土传真菌性病害,病菌以卵孢子在患病僵果或土壤中越冬,耐寒性很强。病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7~25度,高湿和强光照果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草莓革腐病防治方法】: ① 保护地栽培要注意通风,有条件时可使用滴灌。

  • 草莓角斑病

    【草莓角斑病为害症状】: 在叶片初侵染处生暗紫褐色多角形病斑,扩大后变为灰褐色,边缘色深,后期病斑上有时具轮纹,病斑直径约5毫米。 【草莓角斑病侵染循环】: 病原菌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生长期靠风雨气流传播,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草莓病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雨后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生产上5~6月发病重,品种间美国6号发病重。 【草莓角斑病发病因素】: (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易发

  • 草莓黄萎病

    【草莓黄萎病为害症状】: 初侵染外围叶片、叶柄产生黑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失去生气和光泽,从叶缘和叶脉间变成黄褐色萎蔫,干燥时枯死。新嫩叶片感病表现无生气,变灰绿或淡褐色下垂,继而从下部叶片开始变成黄枯状萎蔫直至整株枯死。被害株叶柄、果梗和根茎横切面可见维管束的部分或全部变褐,根在发病初期无异常。病株死亡后地上部分变黑褐色腐败。当病株下部叶子变黄褐色时,根便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有时植株的一侧发病,而另一侧健康,呈现所谓半身凋萎症状。病株基本不结果或果实不膨大。夏季高温季节不发

  • 草莓菌核病

    【草莓菌核病为害症状】: 病原为菌核病菌,一般称油菜菌核病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孢属真菌,与黄瓜、莴苣等菌核病是同一个菌种。主要在冬春低温时期侵染发病,叶柄、新芽、果梗、果实被侵染发病后变褐腐败,并在病部长出绒密的棉毛状菌丝体,最后形成不规则黑色鼠粪状菌核,重病株常可腐败致死。 【草莓菌核病发病规律】: 以菌核在土壤中渡过不良环境,在春秋季萌发时产生蘑菇状子囊盘,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经空气传播侵染发

  • 草莓疫病

    【草莓疫病为害症状】: 疫病可为害草莓根茎部、叶柄及果实。根茎受害后影响最大,病部变暗褐色,水渍状,引致整株枯死。靠近地面的叶柄被害时,断续变暗红色或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此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果实被害后产生不规则的水渍状褐色病斑,后迅速扩展至整个果面,使果实腐烂,病部亦长出白色霉状物。与腐烂果相近的萼片和果梗亦会受侵染而变褐。 【草莓疫病发病规律】: 草莓疫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亦有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温湿度适宜时,越冬的病菌形成孢子囊梗及孢子囊,在有水滴的条件下,孢子囊产生

  • 草莓白腐病

    【草莓白腐病为害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

  • 草莓镰刀菌枯萎病

    【草莓镰刀菌枯萎病为害症状】: 草莓枯萎镰刀菌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主要为害根部,表现病株黄矮,重者枯死。 【草莓镰刀菌枯萎病防治方法】: 草莓生长期短,仅靠发病之后防治效果差,应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农业防治: (1)采取轮作的方式,最好与水稻轮作,发病较重的地块,间隔3年以上才能再次种植草莓。 (2) 建立无病苗圃,对移栽的秧苗要进行检疫,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提倡带土移栽、带药移栽。 (3)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4)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发病时及时

  • 草莓腐霉病

    【草莓腐霉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花、叶和果实,也侵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草莓腐霉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

  • 草莓叶枯病

    【草莓叶枯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是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叶柄、花萼。果梗也可染

  • 草莓黑斑病

    【草莓黑斑病为害症状】: 草莓黑斑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茎和浆果。叶片染病,在叶片上产生直径5~8毫米的黑色不规则病斑,略呈轮纹状,病斑中央呈灰褐色,有蛛网状霉层,病斑外常有黄色晕圈。叶柄或匍匐茎染病,常产生褐色小凹斑,当病斑围绕叶柄或茎部一周后,因病部缢缩干枯易折断。果实染病,果实上产生黑色病斑,上有黑色灰状霉层,病斑仅在皮层一般不深入果肉,但因黑霉层污染而使浆果丧失商品价值。一般贴地果实发病较多。 【草莓黑斑病发病规律】: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e (Fries) Keissler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

  • 草莓芽线虫病

    【症状】 线虫主要在叶芽和芽部以及花、花蕾、花托上为害,轻度受害,新叶歪曲成畸形,叶色变浓,光泽增加,植株活力降低,易受真菌、细菌等病菌的侵染;严重受害则植株萎蔫,芽和叶柄变成黄色或红色,人们俗称为草莓红芽。主芽受害后腋芽可以生长,造成植株芽的数量明显增多;为害花芽时,轻者使花蕾、萼片以及花瓣变成畸形,严重时,花芽退化、消失,不开花或者坐果差;被害植株不能抽生花序,不结果,老百姓戏称为公子草莓,导致显著减产,严重的甚至造成绝收。 【病原】 为害草莓的线虫约有10余种之多。但寄生在草莓芽上的主要是草莓线虫和草莓芽线虫,由

  • 草莓芽线虫病

    【草莓芽线虫病为害症状】: 草莓芽线虫主要为害芽和匍匐茎,轻者新叶发育不良,皱缩畸形,叶片现出深绿色具光泽;重者整侏萎蒋.芽或叶柄变为黄或红色,花莆或花萼片及花瓣发育畸形;严重时花芽不能生长发育.致腋芽生长迅速.造成翌年草莓不结果.常使草莓减产30~60%。根瘤线虫主要为害草莓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结.剖开病组织可见许多细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根结之上一般可长出细弱的新根.致寄主再度染病.形成根结。地上部分发育不良或死亡。 【草莓芽线虫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草莓芽线虫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种苗携带,连作地主要是土壤中残留

  • 草莓茎线虫病

    【草莓茎线虫病为害症状】: 在草莓体内寄生和繁殖,在一个植株体内可以生存几个至几千个虫体,寄生于地上部所有器官,其中包括浆果,感染后可使草莓叶柄隆起,花萼短、厚、卷,花茎和匍匐茎短粗,叶片发皱,叶扭曲变形,花和果实部位形成虫瘿,花和浆果畸形,植株矮化。草莓茎线虫在春天和秋天症状最明显,在潮湿阴冷的天气为害最重,产量损失可达85%。由于内寄生,线虫一般在变形的病组织中发育,到了4龄期线虫对干旱抵抗力强,线虫群集在干旱的组织中可存活数年。 【草莓茎线虫病发病规律】: 条件不适合时进入土壤中生活,或深入到芽内,当植株上出现水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