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莓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班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下面是草莓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或65% 代森锌 8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对草莓喷雾,10天后再喷1次。 2、也可每667平方米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00g对水75kg喷雾防治。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的 病虫害防治 一栏查看。

  • 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草莓根腐病主要是由于土壤湿度过大,化肥施用不当时易发根腐

  •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草莓白粉病危害叶片、花、果、果梗和叶柄。叶片上卷呈汤匙状;花蕾、花瓣受害呈紫红色,不能开花或开完全花,果实不膨大,呈瘦长形;幼果失去光泽、硬化,成熟期果实感病将失去商品价值。下面是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5%超微粒硫磺胶悬液150~300倍液,73%特速唑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0%乐无病可湿性粉剂1200~1600倍液交替喷洒。 2、发病中心,喷施波美0.3度石硫合剂。采收后全园割叶,并喷施70% 甲基托布津 10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及30%特富灵5000倍液等。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

  • 草莓根腐病如何防治?

    草莓根腐病是草莓根部重要病害,特别是在多年种植草莓的重茬地块,严重时可造成整个草葺莓园区的毁灭。该病的发生具有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草莓根腐病如何防治? 一、病害分类与特点 根据草莓根部病害症状,可分为:草莓根腐病症状为全根腐烂;草莓冠根腐根腐烂呈白色,因此又称草莓白根腐;草莓鞋带冠根腐由病菌根冠侵染,被害根似鞋带状;草莓红中柱根腐和草莓红心根腐,病害根中柱变成红褐色,由内至外腐烂、草莓黑根腐被害根呈黑色或棕褐色,由外至内腐烂。 二、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清洁果园 及时清

  •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开花后的主要病害,在花朵、花瓣、果实、叶片上均可发病,对果实的危害最大。在膨大时期的果实上,生成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密生灰霉,使果实软化、腐败,严重影响产量。下面是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现蕾到开花期,用25% 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500~700倍液等喷雾。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的 病虫害防治 一栏查看。

  • 如何防治草莓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是夏季草莓育苗期非常重要的病害之一,尤其红颜、章姬、晶瑶等亚系品种苗期易感染该

  • 如何防治草莓黑斑病?

    草莓黑斑病是一种主要危害叶、叶柄、茎和浆果的草莓常见病害,在我国各草莓产地均有发生,果实染病,果实上产生黑色病斑,上有黑色灰状霉层,病斑仅在皮层一般不深入果肉,但因黑霉层污染而使浆果丧失商品价值,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如何防治草莓黑斑病? 一、危害症状 草莓黑斑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茎和浆果。叶片染病,在叶片上产生直径5~8毫米的黑色不规则病斑,略呈轮纹状,病斑中央呈灰褐色,有蛛网状霉层,病斑外常有黄色晕圈。叶柄或匍匐茎染病,常产生褐色小凹斑,当病斑围绕叶柄或茎部一周后,因病部缢缩干枯易折断。果实染病,果实上产生黑色病斑,

  • 草莓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因此做好草莓白粉病防治工作很重要。草莓白粉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安全使用药剂防治。具体措施如下: 一、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①选择抗病品种; ②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合理进行水肥管理; ③施用腐熟有机肥、复合肥要适量,尤其氮肥不能施用过多,防止烧苗及旺长; ④适时浇水,满足苗期对水分的需求;利用风

  • 草莓黄萎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草莓黄萎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是近几年影响、困扰草莓扩大生产的重要原因,因此防治上应注重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草莓黄萎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 一、危害症状 病株死亡后地上部分变黑褐色腐败。当病株下部叶子变黄褐色时,根便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有时植株的一侧发病,而另一侧健康,呈现所谓半身凋萎症状。病株基本不结果或果实不膨大。夏季高温季节不发

  • 草莓角斑病菌如何防治?

    草莓角斑病菌1962年首次报道于北美洲,草莓角斑病会引起产量下降,但一般不是毁灭性的,经常采用喷灌的地方损失会加大。那么 草莓角斑病菌如何防治? 一、危害症状 在叶片最细的叶脉之间出现多角、具有光泽的1-4mm大小的水浸状病斑,早期病斑只能在叶片背面看到,对光时呈透明的圆点。两周后斑点扩大、合并,在叶片正面也能看到水浸状的红褐色角斑。菌液流出后遇到干燥天气,病斑上因形成胶状膜,而常有光泽。病斑通常是沿着初生的次生叶扩展。病死组织脱落,使叶片形成许多洞孔。在发病最严重的情况下,解剖病枝顶部,其内部组织的变化和症状常常是局部水浸状

  •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草莓喜温凉气候,草莓根系生长温度5-30℃,适温15-22℃,茎叶生长适温为20-30℃,芽在-15-10℃发生冻害,花芽分化期温度须保持5-15℃,开花结果期4-40℃。草莓越夏时,气温高于30℃并且日照强时,需采取遮荫措施。草莓为喜光植物,但又有较强的耐荫性。光强时植株矮壮、果

  • 草莓轮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草莓轮斑病是一种普通的主要危害草莓叶片的病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国各草莓产区也普遍发生,个别地区发病严重。草莓轮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匍匐茎。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紫红色小斑点,并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近椭圆形的紫黑色大病斑,此为该病明显特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 草莓轮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 一、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的拟点属Phomopsisobscurans侵染所致。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在病叶组织或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到翌年6~7月份气温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和空气传播

  • 草莓病毒病的防治技巧

    草莓病毒病是一种危害草莓生产较重,损失较大且防控较为困难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危害渐趋严重,那么该如何防治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 草莓病毒病的防治技巧 。 一、症状 草莓受单种病毒侵染,往往症状不明显,被复合侵染后,主要表现长势衰弱、退化,新叶展开不充分,叶片无光泽、失绿变黄、皱缩扭曲,植株矮化,坐果少、果实产量低。侵染草莓的病毒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二、防治技巧 ①培育无毒母株,栽植无毒秧苗。 ②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烧毁。 ③选用抗病品种:如美国草莓3号,中国草莓1号等。 ④培养无毒种苗:发展草莓茎尖脱毒技术,

  • 如何防治草莓的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果实,而在果梗、叶柄和葡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白色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病原菌逐渐漫延扩展,严重时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和花蕾受侵害后,花萼萎蔫,授粉不良,幼果被菌丝包裹,不能正常膨大而干枯。果实后期受害时,果面裹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严重时整个果实如同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白粉病 吧。 为害症状: 在南

  • 如何防治草莓的病毒病

    草莓全株均可发生病毒病,多表现为花叶、黄边、皱叶和斑驳,病株矮化,生长不良,结果减少,品质变劣,甚至不结果。在我国草莓主栽区有4种病毒。一、草莓斑驳病毒。单独侵染栽培种草莓时往往不表现明显症状,但病株长势衰退,果实品质下降,与其它病毒复合侵染时可产生斑驳症状。二、草莓轻型黄边病毒。单独侵染栽培种草莓无明显症状,仅使病株轻微矮化,使草莓长势变弱,产量和果实质量严重下降。三、草莓镶脉病毒。单独侵染栽培种草莓时,无明显症状,但引起植株生长衰弱,匍匐茎抽生量减少,产量和品质下降,与斑驳病毒、轻型黄边病毒复合侵染后引起病株叶

  •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草莓是于多为设施栽培、重茬普遍,因此草莓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风险高,一些管理不善及病虫重发田块,不仅产量损失大,而且增加农药使用,影响质量安全。下面是设施草莓绿色防控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 1、防治要求。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优先使用烟熏法,喷雾法施药后,要及时通风降湿。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选择药剂,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提早预防,害虫在低龄幼(若)虫期要及时用药控制。在草莓开花前要重点预防,盖棚保温后5~7天一次根据病虫情安排防治次数,采果期严格控制用药,如要用药必须在成熟果实采净后用药防

  • 如何防治草莓的黑斑病

    草莓黑斑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茎和浆果。叶片染病,在叶片上产生直径5~8毫米的黑色不规则病斑,略呈轮纹状,病斑中央呈灰褐色,有蛛网状霉层,病斑外常有黄色晕圈。叶柄或匍匐茎染病,常产生褐色小凹斑,当病斑围绕叶柄或茎部1周时,因病部缢缩干枯易折断。果实染病,果实上产生黑色病斑,上有黑色灰状霉层,病斑仅在皮层一般不深入果肉,但因黑霉层污染而使浆果丧失商品价值。一般贴地果实发病较多。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黑斑病 吧。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上或落地病残体上越冬。借种苗等传播,环境中的病菌孢子也可引起侵染发

  • 如何防治草莓的褐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初生褐紫色小圆斑,后扩展为大小不等的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斑,病斑中部褪为黄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紫褐色,斑面轮纹明显或不明显,其上密生小黑点。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褐斑病 吧。 发病规律: 遇高温干旱,病情受抑,但如遇温暖多湿,特别是时晴时雨的天气频繁出现,病情又扩展,品种间抗性有差异。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越冬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后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步蔓延扩大。 解决方法: 80% 多锰锌 可湿

  • 如何防治草莓的角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初侵染时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多角形病斑。病斑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深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片,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以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叶片发病后常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角斑病 吧。 发病规律: 病原菌载土壤内及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通过灌溉水、雨水或虫伤或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传播蔓延,病原菌从叶缘处水孔或叶面伤口侵入,后进入维管束向上下扩展。 解决方法:

  • 如何防治草莓的青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茎部,幼苗期为害葡匐茎和根茎,初染呈铁锈色斑点,逐渐变为褐色直至死亡。保护地栽培主要危害茎部,呈铁锈色,逐渐向茎内扩展,先呈褐色,后变为棕色,最后变为黑色,切断茎部能嗅到酸臭气味。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青枯病 吧。 发病规律: 适宜发病温度为22℃以上,气温、湿度、地温越高发病越严重。15℃以下时病菌活力逐渐下降,10℃以下时病菌处于休眠状态,湿度小于40%不传播。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发病就越快。草莓青枯病有2个发病高峰,一是苗期,特别是在7、8月的高温多雨季节,雨后或浇水后,发病最为严重。二是在保护地内,特

  • 如何防治草莓的轮斑病

    草莓轮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红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后病斑中间呈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呈紫黑色,病健分界处明显。在叶尖部分的病斑常呈V字形扩展,造成叶片组织枯死,发病严重时,病斑常常相互联合,致使全叶片变褐枯死。后期在病斑上长有不规则轮状排列的褐色或黑褐色小粒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轮斑病 吧。 发病规律: 在广州地区病害多发生于12月至翌年4月,每年均发生,为害严重。当高温干旱时病害则基本停止。在栽培管理上,凡是连作地发病重,田间积水或植株过密的地块病害发生亦较

  • 如何防治草莓的菌核病

    主要为害果实。果实及果柄染病,始于果柄,并向果面蔓延,致未成熟果实似开水烫过,受害果实上可产生白霉,后再霉层上可产生黑色菌核。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菌核病 吧。 发病规律: 以菌核在土中越冬或越夏。北方菌核多在3~5月萌发;子囊孢子萌发后产出芽管,芽管与寄主接触处膨大,形成附着器,再从附着器下边生出很细的侵入丝,穿过寄主的角质层侵入。菌核无休眠期,但抗逆性很强,温度18~22℃,有光照及足够水湿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菌核萌发时先产生小突起,约经5d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盘,开盘经4~7d放射孢子,后凋萎。 解决

  • 如何防治草莓的轮斑病

    草莓轮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红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后病斑中间呈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呈紫黑色,病健分界处明显。在叶尖部分的病斑常呈V字形扩展,造成叶片组织枯死,发病严重时,病斑常常相互联合,致使全叶片变褐枯死。后期在病斑上长有不规则轮状排列的褐色或黑褐色小粒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轮斑病 吧。 发病规律: 在广州地区病害多发生于12月至翌年4月,每年均发生,为害严重。当高温干旱时病害则基本停止。在栽培管理上,凡是连作地发病重,田间积水或植株过密的地块病害发生亦较

  • 如何防治草莓的立枯病

    植株基部发病在近地面部分初生无光泽褐斑,逐渐凹陷,并长出米黄至淡褐色蛛巢状菌丝体,有时能把几个叶片缀连在一起。一、侵害叶柄基部和托叶时,病部干缩直立、叶片青枯倒垂。开花前受害,使花序失去生气并逐渐青枯萎倒,急性发病时呈猝倒状。二、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三、茎基部和根受害皮层腐烂,地上部干枯容易拔起。四、果实染病,病部表面出现暗褐色不规则形斑块、僵硬、最终全果干腐。温度高时可长出上述菌丝体,已着色的浆果发病,病部变褐,其外围常发生较宽的褐色白带,红色部分略转胭脂红色,色彩对比强烈鲜艳

  • 如何防治草莓的黏菌病

    黏菌爬到活体草莓上生长并形成子实体,造成萎蔫,生产上近地面的嫩叶、嫩心受害重,不仅影响草莓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害叶不能正常伸展、生长和发育;黏菌在寄主上一直黏附到草莓生长结束,造成大幅度减产。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黏菌病 吧。 发病规律: 黏菌以孢子囊在植物体、病残物或地表等处越冬。休眠中孢子囊有极强的抗低温、抗干旱等不良环境的能力,一般从近地面部位向上爬升,可达上层叶片和浆果上,使植株各部位发病,可随繁殖材料及风雨进行传播。黏菌分布十分广泛,凡有植物生长或有植物残体存在,只要温湿度条件合适,就会有黏菌生

  • 草莓枯萎病危害的症状及发病原因?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严重时候会导致草么减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草莓枯萎病危害的症状及发病原因? 能及时预防草莓枯萎病的发生。 一、草莓枯萎病为害症状 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

  • 如何防治草莓的软腐病

    主要为害茎和果实。茎部发病多出现在生长期,近地面茎部先出现水渍状污绿色斑块,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病斑周围显浅色窄晕环,病部微隆起。果实感病主要在成熟期,多自果实的虫伤、日灼伤处开始发

  • 如何防治草莓的黄萎病

    草莓黄萎病开始发病时首先侵染外围叶片、叶柄,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型病斑,叶片失去光泽,从叶缘和叶脉间开始变成黄褐色萎蔫,干燥时枯死。新叶感病表现出无生气、变灰绿或淡褐色下垂,继而从下部叶片开始变成青枯状萎蔫直至整株枯死。被害株叶柄、果柄和根茎横切面可见维管束的部分或全部变褐。根在发病初期无异常,病株死亡后地上部分变黑褐色腐败。当病株下部叶片变黄褐色时,根便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有时在植株的一侧发病,而另一侧无病,呈现所谓半身枯萎症状、病株基本不结果或果实不膨大。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黄萎病 吧。 发病规律: 病原菌

  • 如何防治草莓的蛇眼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班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今天就来看看这篇 如何防治草莓的蛇眼病 吧。 发病规律: 病原菌生育适温18~22℃,低于7℃或高于23℃发育迟缓。病原菌以菌丝在被害枯叶病斑上越冬,第2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解决方法: 80% 多锰锌 可湿性粉剂 (低毒)使用600-800倍液 喷雾在病害初发期均匀喷雾,连用3次,间隔7-10天用药1次。多菌灵主用于干扰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