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害蕾、新芽、托叶和叶柄基部。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托叶和叶柄基部染病:叶倒垂,果数和叶减少,在叶片和花萼上产生褐斑,形成畸形叶或果,后期易遭会霉菌寄生,该病表面产生白色至浅褐色蛛丝状霉,别于灰霉
草莓黄萎病初侵染外围叶片、叶柄产生黑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失去生气和光泽,从叶缘和叶脉间变成黄褐色萎蔫,干燥时枯死。新嫩叶片感病表现无生气,变灰绿或淡褐色下垂,继而从下部叶片开始变成黄枯状萎蔫直至整株枯死。被害株叶柄、果梗和根茎横切面可见维管束的部分或全部变褐,根在发病初期无异常。 下面是草莓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1、危害症状 病株死亡后地上部分变黑褐色腐败。当病株下部叶子变黄褐色时,根便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有时植株的一侧发病,而另一侧健康,呈现所谓半身凋萎症状。病株基本不结果或果实不膨大。夏季高温季节不发
主要为害蕾、新芽、托叶和叶柄基部。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托叶和叶柄基部染病:叶倒垂,果数和叶减少,在叶片和花萼上产生褐斑,形成畸形叶或果,后期易遭会霉菌寄生,该病表面产生白色至浅褐色蛛丝状霉,别于灰霉
很多种植草莓的农户,草莓出现畸形我们应该如何防治呢,一般的畸形果都是果实过于肥胖或者过瘦造成的,呈现不同程度的鸡冠状或者凹凸不平的草莓状,造成这样的原因都是排水不当造成的。草莓畸形果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授粉受精不完全造成的。草莓是种既能自花授粉又能异花授粉的作物,保护地栽培条件下,花粉传播特别是花媒昆虫少,再加上设施内高湿、弱光及温度变化剧烈,使花粉黏性降低、畸形果增多。 一是配置授粉品种 选择花粉量多、耐低温、畸形果少、育性高的品种,如宝交早生、春香、达娜、照香、丰香等花粉发芽力较强的作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混植,能有效
近年来,草莓根部病害引发的死棵现象逐年加重,以红中柱为代表的草莓病害给草莓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被称为草莓生产上的癌症。目前尚无特效化学农药防治或控制病情蔓延,一旦发病就损失惨重,甚至毁棚绝产。 一、目前防治方法存在的不足或弊端 1、对草莓根部病害死棵的病因认识不足 草莓根腐
一、品种。品种本身育性不高,雄蕊发育不良,雌雄器官育性不一致,导致授粉不完全而产生畸形果。如达娜等品种,易出现雄蕊短、雌蕊长现象,花粉粒少而小,发芽力差,因而易发生畸形果。 二、访花昆虫。保护地内蜜蜂等访花昆虫少,或由于环境影响,花朵中花蜜的糖分含量低,不能吸引昆虫传粉,授粉不佳。 三、温、湿度。高温、低温或高湿都可引起畸形果。开花授粉期,温度过低花粉发育不良,温度过高可导致花托变黑,高湿则影响花药开裂,且易形成水滴冲刷柱头。 四、花期喷药。花期喷药能冲刷柱头,特别是当天开的花更严重,不但妨碍授粉,而且还会妨碍昆虫传
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草莓生产尤其是保护地栽培发展迅速,已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草莓栽培面积增加,草莓褐斑病有加重为害趋势。那么草莓褐斑病怎样防治? 一、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器在病叶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接种体,借雨水溅射传播侵染致
草莓白斑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斑,大多发生在老叶上。叶柄、果梗、嫩茎和浆果及种子也可受害。叶上病斑初期为暗紫红色小斑点,随后扩大成2~5毫米大小的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心部灰白色,略有细轮纹,酷似蛇眼。病斑发生多时,常融合成大型斑。病菌侵害浆果上的种子,单粒或连片侵害,被害种子边同周围果肉变成黑色,使之丧失商品价值。 一、发病因素 (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易发
每当草莓采收时节,种草莓的农民常为保温塑料大棚或大田中畸形草莓而苦恼。笔者到草莓园区调查时,常见到一堆一堆的畸形草莓被摘出放在大路边或田埂处,看得让人痛心。据现场与农民朋友交谈得知,畸形果常占草莓浆果的30%~40%,个别的还占50%以上。 1.正确选择品种 最好能选用低温条件下花粉多、花粉捻性高、果实酸性
草莓菌核病在全国各草莓产区均有发生,是一种针对于植物的病状,草莓开花盛期最易感染此病,出现这种病害的时候要做好及时防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草莓菌核病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1)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生长势强,坐果率高,耐寒、耐荫、抗白粉病等抗病品种,母株应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的无病种苗。 (4)移栽前3天,喷施一次防病治虫的混合药剂,带土移栽、带药移栽,移栽时汰除
草莓白斑病在我国草莓栽培区广泛发生,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斑,大多发生在老叶上。那么草莓白斑病如何防治呢? 农业防治方法: (1)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生长势强,坐果率高,耐寒、耐荫、抗灰霉
草莓刺环毛孢轮斑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种植时都发生,以春、秋季发病较重。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草莓刺环毛孢轮斑病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生长势强,坐果率高,耐寒、耐荫、抗灰霉
草莓白斑病的病菌以病斑上的菌丝或分生孢子越冬,也可产生细小的菌核越冬,还有的以产生的子囊壳越冬,越冬后翌春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传播和初次侵染,后期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和表土上的菌核是主要传播载体,病菌生育适温为18~22℃,低于7℃或高于23℃发育迟缓。秋季和春季光照不足,天气阴湿发病重,重茬田,管理粗放及排水不良地块发病重。品种间抗性差异显着。因都卡、新明星等较抗
草莓根腐病有草莓疫霉病原引起的和丝核菌病原引起的,前者主根中心柱呈红褐色,又称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这两种根腐病由于致病的病原不同,所采用的药剂也不同,防治方法也不同。不少种植户都采用防治普通根腐病的药剂防治,结果对红中柱根腐病就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由草莓疫霉病原引起,要用600倍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水溶液,或6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水溶液,或800倍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水溶液,或500倍72%普力克水溶液,或1000倍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水溶液等进行灌根防治。 由丝核菌引起的草莓根腐病,是普通的根腐病,则可以用4
草莓白斑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斑,大多发生在老叶上。叶柄、果梗、嫩茎和浆果及种子也可受害。叶上病斑初期为暗紫红色小斑点,随后扩大成2~5毫米大小的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心部灰白色,略有细轮纹,酷似蛇眼。病斑发生多时,常融合成大型斑。病菌侵害浆果上的种子,单粒或连片侵害,被害种子边同周围果肉变成黑色,使之丧失商品价值。下面是草莓白斑病的防治方法: (1)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生长势强,坐果率高,耐寒、耐荫、抗灰霉
大棚草莓烂根,病害发生后,直接对草莓生产造成毁灭性危害。发病严重的温室,草莓发病株率可达80%以上,平均每亩减产30%-60%以上。 一、发病症状: 有的先从新叶的边缘枯萎,后逐渐扩大直到全株枯萎,可见植株根部上端出现腐烂;有的先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红褐色,逐渐向上凋萎,以至枯死;有的植株先从中间开始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根的中心柱呈红色,最后根部变褐腐烂。 二、发病规律: 该病是真菌性病害,是一种低温性疫霉菌。由病株、种子、土壤、水和农具带菌传播,土壤温度低、湿度大时容易发
1、畸形果与僵化果 畸形果的症状:果实失去了原来应有的形态,果面凸凹或成亚葫芦状;僵果则表现为果实极小,口感差、质地硬的生理成熟果。出现上述症状的成因主要是:草莓植株生长不良,同化物质供应不足,或者结果过多,失去营养竞争能力。 如在草莓花芽分化期遇到25℃以上或5℃以下高温或低温,则使花芽分化受阻,形成畸形花,进而发育成畸形果。另外,开花结果期温室内相对湿度大于85%以上,花药不易开裂,子房受粉不完全,也亦使果实变形,形成畸形果。 防治技巧: ①选用适合保护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培育适龄优质壮苗。②适当控制肥水,营养要素配合适当
草莓芽枯病为世界性分布的土壤真菌病害,在土壤中腐生性很强,主要危害蕾、新芽、托叶和叶柄基部,引起苗期立枯病,成株期茎叶腐败、根腐和烂果等。 一、发病症状 草莓芽枯病主要危害花蕾、芽、新生叶,引起幼苗立枯,也可侵染成龄叶、果柄、短缩茎等。 植株基部发病,在近地面部分初生无光泽褐斑,逐渐凹陷,并长出米黄色至淡褐色蜘蛛巢状菌丝体,有时能把几个叶片连在一起。侵害叶柄基部和托叶时,病部干缩直立,叶片青枯倒垂。开花前受害,使花序逐渐青枯萎蔫,急性发病时呈猝倒状。 花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茎基部和根
草莓白化病,在草莓地块中,经常发现有些浆果呈白色、淡黄白色,或者浆果表面有一部分明显白化,这就是草莓果实的白化病或称白化现象。得了白化病的草莓浆果大小表现正常,但后期颜色完全消失,采摘的浆果没有味道,果软,外观差。果实内部呈杂色、粉红色或白色。白化病浆果表皮的种子被红色环绕,红色以外呈现白色果肉。 一、发病条件 1.坐果多而叶片生长不良。 2.栽植草莓前后天气寒冷。 3.多次大量施用氮肥和植株生长旺盛的地块。 4.草莓植株缺乏磷、钾元素。 二、防治方法 白化病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它不是由病菌引起,而是因环境因素和生理失调造成
草莓是冬春季特色鲜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多为设施栽培、重茬普遍,因此草莓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风险高,一些管理不善及病虫重发田块,不仅产量损失大,而且增加农药使用,影响质量安全。推广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保障草莓高产优质和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农业生态防治 1、园地选址 选择道路便捷,沟渠配套,排灌方便的地块;宜采用水旱轮作田,前茬不宜种瓜果、茄科蔬菜;土壤为偏酸性至中性的中壤土或轻粘土田块种植。 2、品种选择 选用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的草莓品种,如红颊、章姬、宁玉、甜查理等。 3、平衡施肥 一般采用鸡
草莓烂根病害是真菌性病害,是一种低温性疫霉菌。由病株、种子、土壤、水和农具带菌传播,土壤温度低、湿度大时容易发
由于生产条件限制,很多地方不得不重茬种植草莓,时间一长,土传病害严重,给草莓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就像人类身上的慢性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彻底治疗好的,只能通过以下几种途径降低重茬病的危害。 首先,施用有机肥 大棚草莓种植需要养分较多,施用的有机肥应达到每亩3000~5000kg。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为草莓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应注意有机肥必须充分发酵,防止带入线虫、蛴螬等害虫,危害草莓根系。 第二,外施有益微生物 重茬病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真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大量积累的结果。在草莓移植时利用有益菌群蘸根、灌根等措施,增
草莓畸形果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授粉受精不良,但其发生程度则与品种、花朵级次、访花昆虫、温度和湿度以及花期喷药等因素有关。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草莓畸形果的防治方法: 配置适宜授粉品种。由于草莓存在着雌雄稔性的差异,故应选择花粉量多的品种作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混植。宝交早生、春香等品种花粉量丰富。烟台大棚草莓,主栽品种为宝交早生,授粉品种为春香、丰香等,授粉品种比例占5%~10%,能有效地降低畸形果率。 棚内放置蜂箱保护地栽培的草莓花期早,前期自然出现的访花昆虫少,因此最好在保护地内放置蜂箱。该方法已在日本广泛采用,效果很好。蜜蜂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正处于草莓采收初期,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对草莓产量造成明显影响。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识别: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
草莓蛇眼病,受害叶片出现圆形病斑,直径2-4毫米,中间灰白色,边缘紫红色,似蛇眼。匍匐茎、果柄、花萼也能受害。 防治方法 ⑴农业防治: 春季撤除防寒物时,将病枯茎、叶,清除干净;适当降低种植密度,雨后及时排水,中耕除草,保证通风透光良好。开花结果期,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防止蔓延,病害重的地块,采果后全园割叶,集中烧毁。 ⑵药剂防治: 在花序显露至开花前,喷保护剂大生M-45等。发病初期,用75% 百菌清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或4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次,效果良好。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
草莓枯萎病是一种借土壤传播真菌维管束病害,一般从苗期至收获期都可能发
草莓营养价值高,果肉多汁,深受消费者喜爱。大棚反季节栽培的草莓,畸形果发生率高。因此,有效减少大棚草莓开花坐果期间脱节落果和畸形果,对促进草莓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大棚草莓脱节落果与畸形果的成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一、大棚草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草莓的生物学零度为5 ℃,草莓品种需冷时数的计算是以低于5 ℃以下的小时数计算的。一般土温达到2 ℃时,草莓根系即开始活动,根系活动最适温度为20 ℃。草莓地上部分最适温度为20~26℃,开花期适温为25~30 ℃,低于5 ℃或高于35 ℃会阻碍其授粉受精的进行,从而导致畸形果的产生。草莓是喜
3月草莓渐进旺季,雨水明显偏多,大棚内湿度大且气温较高,极易引起草莓病虫害的扩散蔓延。广大莓农务必加强对保护地草莓的管理,适时施药保护,确保草莓生产安全。草莓白粉
氮是草莓生长的必需养分之一,它是每个活细胞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能促进细胞分裂和增长,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中都有含氮化合物,还是植物体内维生素和能量系统的组成部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明显。 一、缺氮症状 1.缺氮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缺绿发黄,花芽分化延迟,花芽数减少,果实小,坐果少或不结果,产量低,品质差。 2.草莓植株开始缺氮时,生长盛期的叶子其颜色会逐渐变淡,呈淡绿色,随着缺氮症状的不断加重,叶片变为黄色且有部分枯焦。 3.幼叶呈现出不同的症状,随着缺氮程度的不断增加其叶片颜色逐渐加深,至成熟早期
草莓黄萎病是一种从根部侵入、地上部表现症状的病害。染病植株新生叶变黄绿色,并扭曲成舟形,叶片表面失去光泽,复叶上的两侧小叶呈不对称状、常变硬,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变小成畸形,且畸形叶多发于植株的一侧,另一侧健康,呈斜瘫状。继而下部叶变黄褐色,上部叶自叶缘开始干枯,直至全株死亡。被害植株根茎、叶柄、果柄横切面可见维管束褐色。根系减少,根变黑褐色,甚至腐烂,但中柱不变色。病轻时根不腐败,地上部分也不枯死,但植株矮小,不结果或结果但不膨大。 一、发生规律 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