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穿孔病

症状

叶片染病后,叶面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色至褐色病斑,直径2~6毫米。湿度大时,叶背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子实体。病叶脱落后,才在叶上残存穿孔。

花、果染病后,病斑小而圆,紫色,凸起后变粗糙。花梗染病后,未开花即干枯脱落。

新梢发病时,出现暗褐色具红色边缘的病斑,表面有流胶。较老的枝条染病后,形成球形瘤状物,占枝条四周面积的1/4~3/4。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有多种:嗜果刀孢菌、核果尾孢霉,均属半知菌类真菌。主要危害叶片、花果和枝梢。这两种病菌均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以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度7℃~37℃,适温为25℃~28℃。低温多雨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加强桃园管理,对地下水位高或土壤黏重的桃园,要改良土壤,及时排水;合理整形修剪,疏除密生枝、下垂枝、拖地枝、使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果园温湿度;增施有机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促使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结合冬剪,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②药剂防治。落花后,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

细菌性穿孔病

症状

叶片发病后出现紫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约2毫米,病斑周围水渍状黄绿色晕环,最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有时数个病斑相连,形成大的穿孔。

果实发病初为褐色水渍状小圆斑,后扩大变为暗紫色,中央稍凹陷,边缘水渍状;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常出现黄白色黏质分泌物;干燥时发生裂纹。

枝条发病形成病斑。春季溃疡斑发生在前1年夏季发病时已被侵染的枝条上。春季当第1批新叶出现时,枝梢上可形成长1~10公分、宽度不超过枝条直径1/2的溃疡病斑,有时可造成枯梢现象。夏季溃疡斑多发生在当年嫩枝上,产生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紫褐色、中央稍凹陷的溃疡斑。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黄单胞杆菌。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果实和新梢。病菌在枝条的皮层组织内越冬,翌春随气温回升细菌开始活动,形成春季溃疡斑,成为主要初侵染源。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病部组织中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的芽痕和果实的皮孔侵入,发生再侵染。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最高为37℃。叶果一般于5月间发病。夏季干旱时病势进展缓慢,至秋季又发生后期侵染。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桃园管理,增施有机肥;科学整形修剪,合理灌水,使通风透光良好;冬、春季及时剪除病枝,彻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②药剂防治。早春发芽前喷洒4~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1∶1∶100波尔多液、30%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发芽后喷洒5%菌毒清水剂200~3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世纪农药网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