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苹小食心虫

【桃树苹小食心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5.0 mm,翅展l0~11 mm。雌雄蛾形态差异极小。全体暗褐色,有紫色光泽,头部鳞片灰色,触角背面暗褐色,每节端部白色;唇须灰色,略向上翘。前翅前缘具有7~9组大小不等的白色钩状纹,翅面上有许多白色鳞片形成白色斑点,近外缘处的白色斑点排列整齐。外缘显著斜走,静止时两前翅合拢后外缘所成之角约900或小于900。肛上纹不明显,有四块黑色斑,顶角还有一较大的黑斑,缘毛灰褐色。后翅比前翅色浅,腹部和足浅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表面间或有明显而不规则的细皱纹。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半透明,有光泽,近孵化时为淡黄褐色。     幼虫:老熟体长6.5~9.0 mm,全体非骨化区淡黄或淡红色。头部淡黄褐色,前胸盾淡黄褐色,前胸例毛组3毛;各体节背面有两条桃红色横纹,前面一条粗大,后面一条细小。臀板淡褐色,具不规则的深色斑纹,臀彬深褐色4~6齿,腹足趾钩单序环15~34不等,大多25个左右,臀足趾钩10~29个,多为15~20个。 蛹:体长4.5~5.6 mm,黄褐色或黄色,第1腹节背面无刺,第2~7腹节背面前缘和后缘各有成列小刺,第3~7腹节前缘的小刺成片,第8~10腹节只有一列较大的刺。腹末具8根钩状刺毛。茧为长椭圆形,灰白色。【桃树苹小食心虫生活习性】:  辽宁、山东、河北、陕西年生2代,梨树上年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隙、吊枝绳、剪锯口、果筐、果箱、孔穴等隐蔽处结薄茧越冬。在辽南和河北省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出现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卵,卵期5-7天,孵化出的幼虫蛀果为害,幼虫期20天左右,一般在7月下-8月上旬幼虫老熟后脱果化蛹,蛹期10-15天,后羽化为第1代成虫,盛期在8月上、中旬,产2代卵于果实上,孵化的2代幼虫在果内发育,约经20天左右于8月下旬老熟并陆续脱果,越冬。成虫夜晚活动最盛,对醋、糖、蜜、茴香油、樟油有一定趋化性。苹小喜温暖高湿。卵发育适温19-29℃,相对湿度75-95%;成虫产卵最适湿度95%,温度25-29℃。【桃树苹小食心虫为害症状】:  幼虫多从果实胴部蛀入,在皮下浅层为害,小果类可深入果心。初蛀孔周围红色,俗称红眼圈。后被害部渐扩大干枯凹陷呈褐至黑褐色,俗称干疤,疤上具小虫孔数个,并附有少量虫粪。幼果被害常致畸形。幼虫蛀果后未成活,蛀孔周围果皮变青,称为青疔。【桃树苹小食心虫防治方法】:(1)抓好越冬幼虫防治:果树发芽前,刮除老树皮集中烧毁;处理吊树用的绳和支杆;在树干上束草或草绳,诱集越冬幼虫集中消灭。
(2)适时喷药:根据测报,当苹小食心虫卵果率达0.5~1%时开始喷药。防治药剂种类和浓度同桃小食心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