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缩叶病的症状以及防治办法?
症状
春季嫩叶刚从芽鳞抽出时即显现症状。发病初期表现为病叶变厚肿胀,卷曲变形,颜色发红;随着病叶逐渐展开,卷曲及皱缩的程度也随之加重,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严重时叶片完全变形。病叶明显肿大肥厚,质地变脆,呈淡黄色至红褐色;春末夏初,病叶表面生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子囊层;最后病叶变褐、枯焦、脱落。落叶后,腋芽萌发抽出的新叶不再受害。
嫩梢受害后,病梢呈灰绿色或黄色,较正常的枝条节间短而略为粗肿,叶片丛生,严重受害者常枯死。
花及幼果受害,花瓣肥大变长,大多脱落;未脱落的病果,发育不均,有块状隆起斑,黄色至红褐色,果面常龟裂。受害花、果易脱落。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子囊菌畸形外囊菌,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嫩梢、花和幼果。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桃芽鳞片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冬。翌年春天桃芽萌发时,芽孢子萌发从叶片表皮或气孔直接侵入,危害嫩叶或新梢。病菌侵入后造成病叶膨大和皱缩。以后在病叶角质层及上表皮细胞间形成子囊层,再产生子囊孢子及芽孢子。夏季高温时就在芽鳞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夏,乃至越冬。
桃缩叶病的发生危害与早春气候状况关系密切。早春桃芽萌动时如气温较低(10℃~16℃),持续时间长,湿度大,病害发生较重;温度在21℃以上时,病害则停止发展。早春低温多雨的地区或年份,桃缩叶病发病较重;早春温暖干旱则发病较轻。病害一般从4月上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6月份气温升高后,发病逐渐停止。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新建桃园时,提倡栽植既高产优质又抗病的品种;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秋末或早春及时剪除带病枝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源;对发病较重的桃园,要及时补施肥料和浇水,尽快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②化学防治。休眠季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原物;在花芽萌动至花瓣露红期,树体喷洒1次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消灭树上越冬病菌;谢花后,每隔10天喷布1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世纪农药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