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栗炭疽病是粟果实的重要病害。该病引起栗蓬早期脱落和贮藏期种仁腐烂,不能食用。我国各栗产区均有发生,但因栽培品种、年份、树龄不同,受害程度也有明显差别。受害严重时,栗果实发病率常在10%以上。日本、美国发病也较重。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板栗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症 状:


  该病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新梢和叶片。


  (1)果实受害 一般进入8月份以后栗蓬上的部分蓬刺和基部的蓬壳开始变成黑褐色,并逐渐扩大,至收获期全部栗蓬变成黑褐色。受害的栗蓬表面密生黑色粒状分生孢子盘,潮湿时产生肉桂色粘稠状分生孢子团。感病栗蓬比健康的小,多提早脱落。


  栗果实发病比栗蓬发病迟,多从果实的顶端开始,也有的从侧面或底部开始,感病部位果皮变黑,常附着灰白色菌丝。病菌侵入果仁后,种仁变暗褐色,随着症状的发展,种仁干腐萎缩,产生空洞,内部充满灰白色菌丝,最后全部种仁成干腐状,不能食用。有的病果被其他菌腐生,呈软腐状。


  (2)新梢被害 在新梢上形成椭圆形或纺锤形黑褐色病斑,一般发生较少。叶片受害,多在盛夏之后发生,叶上形成暗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叶柄和叶脉上的病斑上下两端较长,稍凹陷。天气潮湿时,新梢和叶片上的病斑也产生肉桂色粘质状的分生孢子团。


  病原菌:


  栗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围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无性世代为盘长孢状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部表生分生孢子盘,有或无刚毛。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内含油滴。孢子形状因菌株不同,有圆筒形和纺锤形两种,圆筒形孢子大小为13~24微米×4.5~6.5微米,纺锤形的为13~20微米×4~6微米。在培养基上,菌丝为黑绿色或红褐色。菌丝发育和孢子发芽温度为15-30℃。5℃左右时菌丝也能缓慢生长,所以贮藏期种仁上的病斑也能缓慢扩展。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子座在树的枝干上越冬,其中以潜伏在芽鳞中越冬量较多。落地的病栗蓬上的病菌基本不能越冬,不能成为翌年的侵染来源。


  枝干上越冬的病菌在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到附近栗蓬上,引起发病。病菌从落花后不久的幼果期即开始侵染栗蓬,但只有在生长后期病害症状才进展较快。病菌还能在花期经柱头侵入,造成栗蓬和种仁在8月份以后发病。


  发病轻重与品种关系密切。老龄树、密植园、肥料不足以及根部和树干受伤害所致的衰弱树,发病重。树上枯枝、枯叶多和栗瘿蜂危害重的树往往发病也重。栗蓬形成期潮湿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持栗树通风透光,剪除过密枝和干枯枝。


  2、强土壤管理,适当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3、培优良的抗病品种。


  4、病重的栗园和夏季多雨年份,在7~8月份往树上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共喷3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