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细菌性穿孔病如何防治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核果单胞杆菌(Xanthomonas pruni)。病菌在老病斑上越冬,5月份开始浸染新叶、新梢。气候潮湿时,病害加重。
危害症状
感病的叶片初期出现圆形、多角形褐色水渍状病斑,周围有淡黄色晕圈,边缘易产生离层,造成穿孔。病斑连在一起时,穿孔形状不规则,病叶提前脱落。
果受害后产生油渍状褐色小点,病斑扩大。最后呈凹陷龟裂。病枝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紫褐色的斑点,后凹陷龟裂。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病落叶和枯枝,加强水肥管理,注意通风透光。
②可在发芽前喷1:1:120倍波尔多液,10天左右喷1次,共喷3-4次。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农药使用技术、农业技术支持及病虫害防治问题欢迎至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

柑橘苗
桃子苗
李子苗
梨子苗
葡萄苗
猕猴桃苗
蓝莓苗
樱桃苗
杨梅苗
无花果苗
柿子苗
枇杷苗
栗子苗
果桑苗
草莓苗
石榴苗
苹果苗
嘉宝果苗
树莓苗
西梅苗
枣树苗
杏子苗
油茶苗
菲油果苗
苗木前沿



































































































